少年PI之我见

PI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牧羊少年。 人不管是生于贫寒还是富有的家庭,一生的旅途总会起伏不定。富贵终老和贫贱至死的人生有的,但鲜少成为传说。能拿来当故事讲的,总会变多于不变。

PI的故事就是这样的。海上漂流的画面很唯美,这也是最初吸引我去电影院看3D的动力。看完之后回味起来,觉得真是部适合现代都市人的好电影。情节不复杂,画面干净,叙事简单,隐线在接近尾声时点出。走出影院才明白李安简练唯美地讲了一个关于生存关于人性的残忍的故事,所幸他态度豁达,并没过分渲染。在120分钟的幽默赞叹之后悄然揭示了残酷的现实。

我真正欣赏的是李安的视角和方式。

无论哪一种宗教,都叫人精神上有所依靠, 借着信仰的力量来到达彼岸。无论第一个还是第二个故事,宗教似乎都是无用之用。第一个故事,PI虽然坚持祷告并将最终活下来归功于神,但是作为观众我们所看到的是 PI历尽艰辛险些丧命,或者说求生的意志使他坚持到获救;第二个故事,祸根在船未沉之时就已种下,随喜的佛教徒,信仰印度教的妈妈和那位生活于天主/基督信仰国度的厨子,灾难来临时,本就不睦的他们更难团结,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战胜了一切。自然法则 〉人性 〉神性,这就像是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善良要美好,要遵从神/佛/安拉的旨意,但是一旦境界现前,所谓的人性与神性就背离了,自然法则决定了事件的发展方向。

所以在影片的开始,借着PI父亲的口,导演暗示不要盲目接受任何看似美好强大的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比起盲从盲信更靠谱些。为了证实这一真理,还引入帕克与羊的故事。
在这个表面让人相信神存在的影片里,真正所推崇的是达尔文的自然法则,最终帕克走向了丛林。

没有血腥的画面,不意味着没有血腥的事件。PI把这段匪夷所思的经历婉转地讲述给一位作家,这时的他正当壮年,不再是那个抱着摇橹无助地大喊不要的男孩,回顾这段经历,是九死一生后的淡然,是残酷事实洗礼沉淀后的通透。其意味,颇似,少年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中年却道天凉好个秋。是的,我更喜欢第一个故事。但这和人性无关。人性本无善恶,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隔壁座位是位妈妈带着读小学的女儿,有不少是一家三口来一起看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很适合家人一起看。人,在大自然面前太卑微太渺小,期待神,来拯救。而在神未走向你之前,是你的家人朋友在陪伴你关爱你。请珍惜他们。当活泼的生命走向苍老,在彼岸,神来接引。宗教是伟大的生命创造来圆满我们的生命的,但却不能替代我们的生命。认清了这点,你便可释然,灵魂得安宁。

最后,我想说,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比如,和没见过香蕉树的人讨论香蕉的浮力等问题。做喜欢的事,别抗拒生活,PI就是帕克,他的N种信仰就是关着帕克的笼子,天灾和人祸没有摧毁他的生命,他,可能的始作俑者,从灾难中活了下来,过着普通人平淡的生活,往事不堪回首,剥离了残酷和丑陋的那部分,是一段绚丽而苦难的旅程。

而完整的生命旅程,从来都是祸福相依善恶交织的。

Tags

No responses ye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沪ICP备11006482号-7